【异名】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螃蟹眼睛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古眼风、三叶豆(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)。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基原】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为豆科鹿藿属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。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原植物】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菱叶鹿藿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缠绕草本。茎细长,密被黄色长硬毛或短柔毛。三出复叶,互生;顶生小叶近菱状卵形,长4~10 cm,宽2~5 cm,叶脉由基部3出,叶片两面被柔毛,并有腺点;侧生小叶偏卵形,较小。总状花序腋生,小花具梗,被短柔毛;花冠黄色;花萼钟状,5裂;雄蕊10,二体,花药1室;花柱1,柱头头状,子房上位,菱叶鹿藿胚珠2。荚果阔椭圆形或倒卵形,中间凹陷,扁平,红紫色,被短柔毛。种子2颗。花果期6~8月。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生于竹林中及山坡路旁。分布于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。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采收加工】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7~9月采收茎叶,10~11月挖根,晒干。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药性】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《重庆草药》:“味苦,性平。”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功用主治】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祛风清热。主治小儿惊风,风热咳嗽,心悸。
1.《重庆草药》:“除风解热。治小儿风热咳嗽,各种惊风,黄七风(初生儿5~7 d,全身发黄,高热惊风,口吐白泡,不食)。”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2.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版:“清热,除风。治小儿惊风,风热,不吮乳,吐白沫,成人心跳心累。”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9 g。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宜忌】
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无热者忌用。多服致哑。” 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【选方】
1.治小儿风热、不吮乳和吐白沫 山黄豆藤3 g,银花藤3 g,排风藤3 g,土藿香3 g,五匹风3 g。水煎服。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2.治心累心悸 山黄豆藤10 g,竹叶心10 g,八角枫根10 g,夜交藤10 g。炖猪肉服。(1、2方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版)
sstp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nihao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0